首页 > 媒体剪报 > 详情

1985年10月02日 —— 书法报(第四十期 总第64期)

2020年11月17日


02/10/1985 书法报(第四十期 总第64期)

(湖北省报刊 登记证第156)

品如秋月 字似古松

----记爱国华侨吴得先及其书法篆刻艺术

吴仰南

吴得先先生(1894-1962)名育(艹字头),福建省诏安县人。二十年代初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院从事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三十年代,在北京、上海、厦门、漳州等地的大、中学校任教。一九三九年春南渡,一九六二年病逝于新加坡,是新加坡教育界的老前辈,著名的书法家。

中国书法艺术,是作者人品、学识、修养的综合体现。古人云:“书内求书,不如书外求书”。得先先生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得于他高尚的人格,这体现在他对祖国及其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长夜鸣素琴,浩然忆故乡”(先生句)。在漫长的身居异邦的日子里,先生对祖国始终抱着满腔的赤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寇占领新加坡,曾威迫他出任报界,先生蛰居乡曲,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常把自己思念故乡、缅怀先人的诗句作为书写的内容,借此来寄托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怀念。条幅“天地一沙鸥”是老人的自况,它淋漓尽致地将作者长期浪迹天涯那种凄苦无依的心情表达出来了。

得先先生的书法源习秦汉篆隶,而深通魏碑,因而金石味极浓,寓巧于拙,自有面目。他的父亲、伯父均为清末贡生,他幼承家学,二十来岁,即能书写楹联、条幅。他从临写《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入手,中年后,悉心研习《宣示表》等。他在家乡担任中学校长期间,正值盛年,虽工作繁忙,但不论寒暑,每日凌晨即起,临池学书数百字后才进早餐,五年间从未间断。先生喜用玉扣纸临写,临写完毕,置之案首,逐月装订成册,工作之余即逐页地翻阅,对照原帖,品味得失。先生应人求书,从不苟且,写毕后,悬之琢磨,品评再三,自觉满意,方才送出。先生写的擘窠大字,更受时人称道。他曾说:“大字必须一点一划都可以独立存在,令人看后有庄重之感方可,倘若流入媚俗,则去书道远矣。”据跟随他多年的学生说:“先生作字之前,必先饮茶静坐,然后凝神执笔,一挥而就,即使是大至数尺的字,他也从不重书”。这段话貌似虚幻,实则充满理趣。所谓“静坐”、“凝神”,实际上就是酝酿创作情绪。“书为心画”,涂抹、修改则意趣全失。

先生所藏碑帖极为丰富,他主张熔铸古今,博采众长。即使是他没有临写的碑帖,他也下功夫读过,以弄清其渊源,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一九三八年二月,他在一册康有为字帖的扉页上写道:“南海书法,道源石门,别饶逸趣,为近世宗匠,此虽石印书,真趣尚见盎然,弥足珍也”。仅举此例,足见先生读帖的精细。

在国内,先生与爱国老人萨镇冰、南社著名诗人黄节以及弘一法师等都有交谊,他们都曾有书幅赠送先生。旅居新加坡后,先生跟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知名画家吴在炎,兼擅篆刻的画家张丹农等人过从甚密,在他们的画幅上,常能看到先生的题翰。先生治印,始于二十年代,其篆法、章法既统一协调又极富有变化;其刀法,纯熟老练,劲挺流畅,既没有稚气又没有野气,令人爱不释手。



更多报导